1914年夏,袁世凯下令子袁克定专车去正定请王士珍。
西方发展起科学技术为动力的工商业文明,而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为尊的理学传统,对商业及相关联的逐利思想持贬低和批判态度,对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也是阻力大于助力。而儒家人性化管理在执行规则时,就要考虑到具体的人,比如对一个孕妇员工的尺度可以稍微放宽。
在这基础上,尤其是当企业逐渐做大之后,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才进入儒商文化之核心问题。各种企业经营,也是基于人们会理性选择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会理性追求幸福生活的不断改善而经营和互相竞争。我们当前的学校式教育制度是无法完全承担这一使命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如果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你首先要学习的是现代商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经营之道,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础。
这个企业的经营者应该意识到,他所赚得的超额利润更多是由于社会这个大的整体所给予的一种特殊机缘,所以他在正常纳税之后,应该基于儒家之义,给予社会更多的回报,可以以慈善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这份额外增值的财富。中华文化有自身的信仰核心,就是天道信仰。虽然不能说这不是人性的内容,但是这个界定无法准确把握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即人之本性。
或者说,善是绝对的,恶是相对的。这是仁政的基础和前提。二、圣人与我同类 陈澧针对历史上对孟子性善论的质疑,将孟子的性善论解释为人性皆有善,未必纯乎善,其实就是说人性中有善端,并不是说人性皆本善。《离娄下》载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故此,古往今来的大哲硕儒无不对此一问题格外关注。孟子又提出: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尽管在孔子之前、之后,以生言性的自然人性论占据了主流,甚至在宋明理学诞生之前,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孟子说这句话,不是把它当作‘应然的道理来说,而是把它当作‘实然的事实来说。他将这种恶的原因归结为:放其心而不知求。这也是其人性论的基点。
不过,对于孟子而言,性善论是否仅仅是应然的向善呢?赵明强调:孟子所谓的‘性善实际上是说‘本心即善。牟宗三说,孔子《论语》中未曾有心字,心的概念是首先由孟子所创出的。因为这个人性论视角下,人性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人之所以有此四端性之所以善,正因性乃‘天之所与我者,人之所得于天者。
孟子还提出一个良知良能的概念。当然,无论如何,郭沂先生也没有否定而是承认孟子的哲学是以心为开端的。
这个心当然具有超越性,又具有现实性。这种扩充的主体是本心,其动力也在人心之中。
所以,孟子提出一个养的概念。赵明很正确地指明了先秦儒家对人性论的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人性应该善,即便是荀子也不例外,否则就滑向了法家。西方将善的标尺安置在上帝那里,中国人则将标尺安置在良心这里。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荀子所谓性与孟子所谓性,实际上是截然两回事。人为什么能思?《告子上》记载公都子的疑问: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从道德境界上,很容易发现人之不齐。五、不善非才之罪 孟子的性善论,自古至今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恶的来源问题。
这一内在的转向,是较为彻底的。这不是逻辑的推理,而是情境的呈现。
于是,孟子打破了生之谓性的旧传统,开始对性予以新的界定。心虽然是君,是主,但是却是幼主弱君,对于耳目口舌手足没有驾驭的能力,所以反而被耳目口舌手足包围、绑架、陷溺。
情是心的实际内容,或者说是心的表现。《五行》有一个著名的贵心论: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
孟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并不是人性有差别。张栻认为‘可欲之谓善,所指即‘性,是很正确的说法。这一说法,与《告子上》的说法略有差异。经过反复思考,我们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包蕴着以下五个层次。
凶岁,子弟多暴,这种观点非常类似于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牟宗三就此而论析说:对于性之规定的第一路,是从天命、天道的传统观念开始,而以《中庸》天命之谓性为总结。
这里的才,朱熹解释成材质,其实不管是情,还是才,都是指性而言。但在其实现的时候是要求在外的,自己并无主体性。
孟子认为,之所以很多人不承认性善,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人性的固有性,也不明白人性需要反思才能呈现出来。对于性善论,一般的见解是孟子的性善论只是指出了人性向善的可能性。
告子提出生之谓性的命题。尽管荀子晚于孟子而提出性恶论或性朴论,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一人性论并没有超越性善论。如果不注意到此,仅仅从经验的层面,人们一般容易接受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即生言性的主流看法,将之视为更为准确的观察,而不能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实质及其价值。所以,徐复观先生精准地指出,孟子的性善说的致思理路是以心善言性善。
并且说:儒简的人性论,乃告子‘生之谓性的自然人性观。人类的文明必须要有一个善的观念,作为价值的支撑和基点,这是人类自身的合目的性。
由此,孟子转而论人性。尧舜之所以为尧舜,也只是因为他是‘人,只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徐氏的这一看法,与牟宗三的看法一致。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